雲岡石窟也是本次旅遊的重點之一,維基百科說道:
「北魏時,雖有太武帝七年時詔令毀佛焚經坑殺僧人的滅佛事件(參見三武之禍),但大體來說,佛教蓬勃發展,故開窟造像頗為盛行。
初期,曇曜上奏文成帝,於和平元年(460年),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,開窟五所(今稱為曇曜五窟,編號為16-20)。之後,武州山開窟造像大規模地展開,進入了崇佛的高潮時期。河北等地的數十萬傳統匠師雕鑿了其他的窟(編號1、2、3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、11、12、13)。孝文帝的「漢化改革」在雲岡石窟的雕鑿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故在中區石窟中(5-13窟)可見到許多帶有漢族色彩的佛像。
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之後,開鑿的熱潮逐漸衰退,此後窟龕多由貴族官吏為祈福超渡而建。這些窟多為小型棟窟,即曇曜五窟以西的諸小窟。」
所以雲岡石窟的入口處有曇曜廣場,以紀念創建者曇曜
進入石窟前,會先經過這樣的一條步道
盡頭處是人工的菩提樹
菩提樹周圍的壁刻,這些都是後來弄的,覺得頗沒意思
踏上石階,過橋
右前方即是石窟了
會先經過靈巖寺
穿過靈巖寺後,就是雲岡石窟了
裸露在外的石刻,風化的很厲害
第三窟,是最大的石窟
是彩色的
斑駁的很嚴重
據說石窟本在國道旁,來來往往的車輛,燒煤讓佛像蒙塵
日本人占領時加以管制,編號,只讓學者進入研究,若少了日本人這一段,石窟恐怕會更斑駁
從北魏時代就開始的雕刻
有些石窟參觀時是禁止拍照的,管理人員大吼把相機收起來,只是這樣大吼大叫,我看周圍的遊客還是拍得開心,沒有任何效用的管制,只是徒增吵嘈罷了
這邊進入曇曜五窟(16-20窟),是雲岡石窟的精華
在佛像底難以一窺全貌,只好走到遠處,才能見佛
這是第二十窟,應該是雲岡石窟的最佳男主角吧
左側已經塌毀
西岩絕唱,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皇家工程結束,20窟以西的是民間造像,規模小很多,我們也沒多少時間遊覽
二十窟的佛像還是有人參拜的
中國處處是古蹟,所以當地人一開始並不是很珍惜。後來幾天到洪洞廣勝寺,有住持拿北宋的壁畫賣錢來蓋鐘樓,有當地人趁戰亂毀壞古蹟,只看的人很心痛。
留言列表